大家好,我是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楊伯江。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 40 周年。40年前的1978 年 8 月 12 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署,以條約形式確認了1972 年《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并使之法律化,為此后中日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基礎與法律保障。《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使得中日兩國打破冷戰藩籬、超越社會制度差異、建立和發展正常的國家關系成為可能,在兩國關系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很好地解決了當時中日兩國階段性戰略需求問題。1978年,中國開始將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對外實行開放政策。日本則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后面臨市場消化力不足的問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對日本而言等于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海外市場。1972年邦交正常化時,兩國貿易額只有約 11 億美元,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不足 50 億美元,而目前則超過了3000 億美元,對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也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確立的各項原則與精神對中日關系隨后的發展、分歧與矛盾的處理具有根本性的指導與規范意義,又在不同歷史時期中日關系的實踐中得到繼承并不斷發展,最終匯成“條約精神”的總內涵。
當前,中日共同利益上升,合作需求增大,抓住機遇推動關系的改善和發展成為雙方共識。安倍內閣一改此前消極的觀望態度,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轉趨積極,多次表示愿與中方共同探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展開合作。
40年過去了,“條約精神”歷久彌新,在新形勢下更顯生機與活力。著眼下一個 40 年,兩國需要從時代與文明的高度重新審視彼此關系,以持續深化合作為基礎,加強在地區及國際秩序構建、規則制定方面的溝通與協調,為維護兩國自身利益、促進地區及世界和平與繁榮攜手努力。
「中國網日本語版(チャイナネット)」2018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