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讀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迎接“經濟轉型陣痛期”的新挑戰
日中經濟協會研究部長 高見澤學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于3月5日召開。開幕會上,按照慣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了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在歐美地區,掀起了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國國內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雖然得到了持續性改善,但是困難依然存在。在國內外經濟環境愈加復雜的情況下,維護國內經濟穩定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使命。
中國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的宏觀、微觀政策措施,推動中國經濟實現了6.7%的增長。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可說是政府工作的一大成就。治理中國這樣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在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還能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衷心表示欽佩。
在政府工作報告的工作計劃部分,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中國將會在經濟領域采取哪些舉措。報告中強調,今年將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中國將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如何應對新常態,也許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常態的特點,我認為可以用“融合”一個詞來概括。經濟政策方面是宏觀、微觀的融合,產業方面是不同性質產業的融合,地理意義上則是廣袤地域的融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層面的國境概念日趨模糊,經濟規模的擴大帶來產業鏈的復雜交錯聯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跨越時空聯系在一起。在單一行業內進行調整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以往制定經濟政策時,以歐美既有的經濟理論為指導,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在考慮各國不同國情的基礎上,發揮后發優勢,就可以創立自己的發展模式。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變,第二產業中的輕工業向材料產業、繼而向設備制造業轉型,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發達國家致力于轉變產業結構,利用科技進步實現了向高度成熟、高效率社會的進化。但是,在從第三產業向第四產業過渡的產業革命即將到來的今天,貼合現狀創造出新的發展模式并不容易。通信信息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信息化社會是誰也未曾經歷過的,創造新的發展模式需要非常豐富的想象力。這不只是中國一個國家面臨的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的課題。
中國政府將2017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左右。雖然速度有所放緩,但是經濟政策的基本方針沒有改變,即在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金融政策維持一定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和對外開放推進結構調整。這表明了中國政府運用以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直面新挑戰的意志。
迎接新挑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列舉了深化改革、釋放內需、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等9方面的重點工作。盡管在工作推進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問題,但這就好像孕育新的生命,為了享受新生命誕生的幸福,當前需要忍受“陣痛”。
「中國網日本語版(チャイナネット)」 2017年3月7日